展覽時間:2004.05.29至2005.05.29
展出地點: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神農街口.忠明街口.友愛街口)
策展人:杜昭賢
海安路 另一種想像 另一種可能
Beautiful new horizon - art involved planning Hai An Road -
another imagery, another possibility
我們深知建築在城市發展史所扮演的重要地位,而街道一如城市的血脈,往來交通帶動起城市的茁壯成長,道路兩旁的建築則是決定了街道乃至城市的外在美學面貌與城市輪廓。位於昔日五條港區的海安路(昔日府城繁盛時的轉運重鎮,五條港為台灣島內外的物流中心,熱鬧猶如今日台北市東區,為府城、乃至台灣全島最興盛的商業中心。物換星移,五條港運河情景消逝,河港填為陸地,往日風華不再。),近年來因地下街開挖及道路拓寬等建設工程,產生諸多如產權、建築立面、岐零地等問題,造成街道發展停滯,參差不齊的街道現況破落零離,此一現象眥非身為台南市民或政府主管單位所樂見。
於此,多次策劃如去年底《藝術建醮》等藝術造街活動之策展人杜昭賢(台南市廿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執行長)特別針對為改善海安路之街道景觀而向台南市政府都發局所提出〔台南市海安路示範點美化造街補助〕一案,試想以藝術的型式作為造街運動的元素,塑造出古都的新城市風格。而在了解去年台南市政府與台南市廿一世紀都市發展協會所策劃的民權老街《藝術建醮》藝術造街活動後,台南市都發局李得全局長對於杜策展人的老街新象理念上有了共同的交集與期待,局長談及以藝術作為”內涵”及新形式來植入老舊街區給予新”質感”,或許會是另一種街區再生的新嘗試。
策展人說:「這是一種有趣又特別的閒置空間與裝置藝術的新實驗,而對此街道的發展或許也會是令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向。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介入計劃,特別感謝都發局的鼎力支持,希望透過前衛藝術的形式試圖表達及轉化在地居民對現有破落牆面的新態度及新街道美學,植入藝術,或許會更好;也或許無法改變現況,但它卻是另一種可能。同時我們希望,由這再塑的過程與活動,尋找出海安路再造的各種可能性,在居民日常走動的生活空間裡激發及建立起市民對此街道的重新期望。以裝置藝術作為示範宣導,鼓舞市民對此街道的熱情,來共同造街,美化生活空間,以藝術造街,讓海安路成為府城具特色之街道。 我們將本著造街運動的角色扮演好生活造街美學的觸媒與催化作用之角色,為海安路再塑運動開啟第一幕。在全案的進行過程裡,針對海安路的畸零地街道空間、頹圮牆面作為藝術植入的空間,經過初步採訪,與居民溝通,我們尋訪到七處牆面,並獲得屋主允許下,我們找到了不同藝術創作形式的藝術家,包含裝置、景觀、繪畫、攝影及建築等專業工作者,根據個別畸零地空間及地點試圖以裝置藝術手法重新再塑海安路,以此為此街道之特色。製作的過程中,路過的人常好奇地佇足許久、或把車停下來觀望,似乎給了當地居民一個新的聚焦點,而這透過藝術的美麗折衷方式。當市民用美感、美學來關心海安路造街時,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展在未來裡。」
老舊街牆成為當代藝術的新場域

盧明德轉印作品
狹 長、不規則的畸零地牆面空間在海安路的兩側隨處可見,來到神農街口右側的兩面老牆前,仰俯端倪,水泥層表面在邊緣及結構處呈不規則脫落,砌磚外露,不同大小、形狀及色澤的紅磚由上而下、鬆密不均地橫向卻未水平地排列堆砌著,想必是不同年代的產磚,下緣更可見到早期的土磚塊。歲月的老榕在街區的變遷裡似乎被人遺忘,樹根恣意的穿鑿附會與繃擠破壞了磚牆的原有結構,牆面傾斜略顯危險、磚塊崩落,細探才發現原來樹根長於窗角而向下伏穿過牆垣再鑽入地下,枝繁幹粗,葉稍已高過了二樓的山牆屋脊。永川大轎的徒弟隨性和我談起了這老牆,說當初杜策展人想向老屋主借用牆面說是要用藝術美化牆面,老主人說要問樹神,也就是這棵盤踞在老牆的老榕樹,結果”擲杯問樹神”,樹神不同意。
畸零地上拆剩下的一堵牆依附在隔壁戶的牆上,因為孤獨而顯得有些荒涼的無奈,在人去樓空的斷垣殘壁裡其實留著許多可資追憶的建築符號與生活痕跡,藝術家用想像來憑弔已逝去的空間生命,並以殘存的線索及符號試圖串聯、拼湊與裝置出空間的過去式,以僅有的一面牆開展出三度空間的文化記憶。
畸零空間與裝置藝術的新遭遇

陳浚豪的圖釘裝置
策展人以<神農街入口意象>邀請盧明德、陳浚豪及李明則以不同的創作材質為這條曾為五條港重要老街重塑入口意象。戶外牆面裝置作品《生態物語》是資深藝術家盧明德以各式生態動物、鳥類及昆蟲等百餘張圖像轉印在剝落老舊的二樓牆垣上,意指多樣的集結,來凸顯「物種實驗」的遺傳,胚胎,發育,生殖,生長,其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面對海安路的未來發展,如同大千世界般有著多元化,趣味性的繁衍轉化。藝術家也要民眾猜猜看,這牆上集結了多少動物?曾為五條港區的神農街口在過去曾為海產販售地,現今的菜市場仍販售著新鮮的漁獲,蛙、鯉、兔、象、牛以標題帶些閩南音韻的點出了該地點的地域特性與環境典故。
擅用工業量產材質的藝術家陳浚豪,使用大量的「銀色圖釘」(約8萬顆圖釘)安置於神農街口的二樓牆面,運用光影、角度的變化形繪出似隱似現的《武財神》,以祈求保佑老街年年財神亨通。這作品儼然是藝術服務宗教信仰的結果,甚至是創作上的折衷,相較於藝術創作者的堅持的創作自由與自主性;這回創作者卻也充分享受與居民溝通的過程,畢竟涉及公共性的事務期待有更多人的參與。

李明則瓷磚畫作
原本希望用圖釘排出媽祖的形象在與居民溝通後,因神農街務商拜敬關公,所以最後決定以五財神的形象龕鑲在街口的二樓牆上,里民代表們也安排了”淨”的儀式恭請關公形象的安裝,裝置以綠光烘托出略顯神秘的氣氛,關公形象在左邊四十五度出現而消失在面對的九十度,若隱若現的形式希望提供觀者以不同的角度看事物。
藝術家李明則的創作一直以極具個人的繪畫語彙及風格闡釋台灣民間生活中的圖騰、時事,勾畫成一個個的故事片段,藝術家先將繪畫作品燒印到一般大小的磁磚上,再以裝置的手法拼組出繪畫的圖像內容,破舊的牆面如同藝術家的畫布,上有許多不同的肌理與層次感,牆垣的突出物如鋼筋等似乎正好打破二度平面的維度,讓空間的對話帶入歷史的時間維度,也因而更貼切的在這面孤獨矗立的老牆上闡述著不同時空下的民間生活語彙。
人行道新生活美學
年復一年,畸零地成為政府與民間多年的難以處裡的問題(畸形零散的土地碎面無法改建居住、也難以徵收),以公部門的角度來看的確如此棘手,人行道旁殘留的殘牆破璧造成公共空間雜亂難整,甚也造成街區發展停滯且有礙市容。然而,以當代藝術的創作角度來關心、介入這尷尬的問題,則提供了街區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一方面,破舊的畸零地牆面對藝術家而言如同”閒置空間”再利用,充滿關於空間與時間的創作元素可讓藝術家挖掘潛在的、與空間的對話能量,也許藝術家眼中,殘破的面向裡所函藏著的創作養分比在整潔的美術展館有更多創作上的自由度與開放性。另一方面,當人行道兩旁的殘垣經空間再造變成街道美術館時,當代藝術向民眾的日常生活迎面而來,不僅拉近了當代藝術與民眾的距離,更也塑造了另一種與藝術的新生活關係,也許是一種屬於悽美的折衷,也許會是當代藝術難以大眾化的另一轉向的里程碑。
位在和平街口的作品是知名攝影藝術家郭英聲的攝影作品,將攝影作品放大輸出裝置於紅磚裸露的民房老牆上,試圖解讀圖像的內容,老式的熨斗靜靜的放在山洞前的鐵軌上,背景環境被不相干的物件介入是70年代初期,現代主義及超現實主義正盛行的時期,正也是作者處於壓抑、叛逆、矛盾環境下的實驗攝影作品。路過的人,在人行道前佇足欣賞這件攝影作品,幾個老人家隨口就說起的照片中的典故,人行道就像個輕鬆進出的美術館。

劉國滄之我家藍曬圖
緊鄰郭英聲攝影作品的是《牆的記性》,建築師劉國滄和打開聯合工作室的夥伴們所共同完成的。狹長的建築空間是台南府城民宅的特色,通常前作店家,後為家居,中間的中庭以天井為室內引入自然光線,當地稱為”過水”。建築師劉國滄(打開聯合工作室),以一點透視的建築觀念,將老牆漆成藍色並以藍晒圖(工程藍圖)的形式,在二樓民宅山牆用白線條試圖勾繪出在畸零地之前的窗戶、樑柱等空間感線圖,並在想像透視的空間裡裝置以半浮雕似的居家擺設、皮箱、切半的桌椅及停留在晚上七點廿六分的時鐘及沒掛好的老式電話機等,試圖以時間的靜止一刻穿梭時空進入過去的空間記憶。一樓裝置有概念式的主宗桌、桌椅及好像是出遠門用的老皮箱、及腳踏車,藝術家用藍底白線試圖均質所有的空間物件隱喻逝去的痕跡,試圖進入時間的長流裡省視空間的生命軌跡。我想,這些均質後的物件都是時間的元素,讓老牆將仍然保留著遺失的記憶,也讓現代人有機會了解頹圮的曾經與逝去的光景。作者說「遺落的空間段落,勾引起遺失記憶的想像,過去與現在,同時;公共與私密,並置。透過考古重建與假造詮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件作品切入殘留空間的形式活化了這原已沒有生命的空間。路過的人或車在藍色的山牆前緩緩前行,甚至下車趨前一探所以,街坊民眾好奇的詢問,受關注的程度儼然已讓這藍色的牆屋成了街區的新地標。
另外在中正路的街區,藝術家林鴻文在較熱鬧的街區,在二樓陽台置放巨大的石塊及豎立白色燈管所構成的長狀梭體,意指傾毀中巨大的記憶棲止。他說「於更古的時間序裡,存在著我所難明,在堆砌的記憶堆裡找到一種被屬於的棲止,在傾毀的同時亦是的建築,在不止的循環中亦是趨明,那是一個屬於各自的觀感,是一個沉埋心底尋覓後的顯現,是當下的意義吧!自然的來去,徒留介定價值的帳然。」巨石裸露於街道二樓陽台所造成的威脅感,靠近又可感受到流水聲的軟性呼喚,想必是藝術家希望路過的人不只是行人而已。
相同的熱鬧街區,資深藝術家方惠光以塗鴉式的設計風格如詮釋像台北西門町般、屬於都會的、新流行的、屬於年輕人的生活消費的?樂區塊。作者呼應如此環境性格、將時下訊息、青春色彩、年輕語彙溶入流行消費環境之中。
<小結>
策展人強調,海安路藝術介入計劃其意義在於
一、改變破舊老牆給市民的視覺觀感、重塑街道特色,進而帶入人潮與商機。
二、讓藝術街區美學成為?眾的日常生活美術館,藝術就在生活週遭。
三、活化此街區,激發市民對海安路的未來發展的熱情與展望,共同努力去營造台南市這蛻變中的重要街區。
於此,除了戶外公共藝術作品的靜態展出,主辦單位也將於海安路開放空間裡,陸續安排跨領域的展演活動、露天劇場、與市民互動的<發現海安路攝影比賽>及座談會等,試圖帶入更多人對此的關心與參與,因此策展人也在此特別呼籲海安路上的鄉親父老及屋主們,在接下來的第二期計畫能給予更多的協助與支持,更也誠心地接受屋主的委託,用裝置藝術美化您的居家環境。
讓我們共同為台南來重塑一條特殊的藝術大道---海安藝術造街。
資料來源 陳浚豪【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專欄 / 2004/05/29 】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ulture_comment_template.jsp?comment_id=1116553835116
心得
海安路對於府城的區域地位,以南北穿越台南市中心舊都心,它的角色銜接起了許多特異性的空間,不同區段的區域空間也存在著都市環境議題。而海安路由於都市計劃道路建設的手法感覺上是以強制性的方式去執行,所以對於台南市的區域紋理造成相當的破壞,使得海安路段上,很大量的產生出畸零地。
而在海安路上原本市府建設的重心是放於,「公園化道路」,也就是林蔭大道,發展出別於現代人的休閒娛樂方式,利用大量綠化植栽與地下街的高差設計來作為府城的心意象。
但目前於海安路因為地下街的規劃不良,所以「台南市海安路藝術介入計劃-美麗新世界」的介入用意是把所閒置之破瓦碎牆作一個市容美化的效果,使的海安路的商業行為無形的衍生出另一種商業型態,感覺好像商業行為有活絡起來,不過在中國城地下街、中正商圈、淺草新天地…等,卻沒再看到新的生機。
從商業行為來說海安路現況的型態多數以飲料店為主,加上路旁的店家提供的座椅讓使用者可以來使用,但是多數店家的型態都已是企業化,對於台南市商圈的分區數量來考量這個問題,基本上商區所提供的型態都可以滿足當地居民,而就不用特意的來到海安路來作消費,而對於台南市商圈的數量逐漸增加,然而對於府城所著名的小吃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因為在商圈內都可以達到多數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